中国美术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推荐资讯>伟大时代的美学追求——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

伟大时代的美学追求——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

时间:2023-02-27
0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美术在主题性创作上作出回答,由此催生了上海主题性美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态势。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主题油画作品,有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刘胡兰》(1978年,刘耀真),表现渴求知识、攻坚克难的《晨》(1979年,徐文华)、《智慧与毅力——陈景润》(1980年,魏景山)等作品,也有描绘古代传统题材的《霸王别姬》(1980年,汤沐黎)等作品,其中陈逸飞的《踱步》(1979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1980年)对全国美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戴恒扬、马勇民、刘国才的油画《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农民管乐队》(1984年),沈柔坚的中国画《浦江晨曦》(1991年),邵克萍的版画《南浦建大桥》(1991年),邱瑞敏、马宏道、石奇人的油画《畅想·浦江》(1999年)等作品以充满感情色彩的笔调记录下上海城市在时代变革中的前进步伐。

  21世纪初,上海美术主题性创作出现一个新现象,不少美术家从情节性描绘的感性语境转向理性思考,从“观”和“感”的角度追寻美学的表达。以抗战主题美术创作为例,马小娟的《乌斯浑河之歌》(2005年)是在王盛烈的《八女投江》(1957年)问世后近半个世纪对这个历史题材的复述。她将叙事性表现转化为诗性的抒发,用水渍墨晕的渲染、支离破碎的水墨肌理衬托出女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气氛。蔡广斌的《八百壮士》(2005年)和施大畏、施晓颉的《四行记忆》(2015年)吸取现代艺术的构成形式突出坚守四行仓库将士们的抗敌决心。何曦在《1937,我的家》(2005年)中用有别于传统花鸟画的手法,将飞鸟与静物的冲突展开一场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乌鸦在日本被视为“神鸟”,画中狂暴乱飞的乌鸦打散椅子喻意了日军侵华的残暴行径。